行业动态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在即。这是中国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举办的一次重大标志性活动。反映新时代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三集政论专题片《冰雪之约》,从2月1日起在新闻频道晚8时档播出。节目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冬奥会筹办备赛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推动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热切关注,讲述了几代冰雪人为国争光奋力拼搏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而进行的努力奋斗。
每逢新年前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新年贺词,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向全国人民送上的新年祝福,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
今年的新年贺词,因为冬奥的来临,更增添了不同的意义。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是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庄严承诺。5年,近2000个日日夜夜,在北京、在张家口、在中国的版图上,这份承诺掷地有声。
在全球体育赛事遭受疫情重创的背景下,中国对承诺的坚守,为处于不确定性中的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一份强大而稳定的动力。
与北京奥运相隔14年,当中国与奥林匹克再次相约,中国人民将一同为世界呈现一场有特色、精彩、独一无二的冰雪盛会!
绿色、低碳、科技
历时5年筹备,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序幕即将拉开。
从申办到筹办,回首北京冬奥走过的每一步,都贯穿着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从场馆建设升级,到配套设施完善,也始终坚守绿色、低碳、可持续原则。
中国宣布,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实现碳排放全部中和。这彰显了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信心和决心。
赛事临近,这幅“绿色、低碳”的冬奥画卷也在徐徐展开。
国家速滑馆,2022年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建筑,也是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
它可以说是本届冬奥会最“绿色”的建筑之一。
单就屋面的索网钢结构已经是相当环保节约的技术选择了。
国家速滑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李久林:通过张拉这个索,就像做网球拍一样,只用了几百吨的钢丝就可以实现大型体育场馆的屋顶,是传统建筑结构用钢量的四分之一。
更大的亮点在内部。冬奥会期间,速度滑冰的比赛将在这里举行,并产生14枚金牌。
速度滑冰,也叫“大道速滑”。比赛中运动员的最高时速可以超过60公里。赛时,速滑馆里的这块冰,将完美呈现这一人类不借助外力在平面上能够达到的最快速度。
从开始建设,到正式比赛,这块近12000平方米的超大冰面一直是外界瞩目的焦点。
因为在百年冬奥的历史上,它第一次实现了使用二氧化碳代替传统的氟利昂作为制冷剂。
这一项选择,让这块全亚洲最大的人造冰面在制作过程中的碳排放几乎为零。
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技术源自北欧,但在当地也仅限于制作不超过1800平方米的标准冰面。
将它应用于如此大面积的冰面制作,并把它带到冬奥赛场上,是中国的首创。
这层不到3厘米的冰面之下,是基层混凝土地板,再往下,是密密麻麻盘绕着的金属空心制冰管。二氧化碳制冷剂在制冰管中游走流动,带走地表温度,实现迅速稳定地降温。
在这里,工程师们还依靠技术手段,把地面迅速降温带走的热量成功回收再利用,运动员们在比赛区域外取暖和热水使用的问题也得到了完美解决。
国家速滑馆制冰系统负责人 马进:这12000平米(冰面)全开的情况下,大概一年节约用电是在200万度。
这样低碳、节能的制冰技术也在北京冬奥的其他场馆中得到了应用。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等都将呈现同样绿色节能的冰面。
国家速滑馆制冰系统总负责人 马进:冬奥它不仅仅是一次体育活动,它是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冬奥会开幕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最近一次考察中,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第一站。在这里,总书记对“绿色办奥”有着真切的观感,也期待着比赛期间场馆的顺利运行。
“绿色”源于科技。2019年,总书记第三次考察北京冬奥筹办工作时,特别强调场馆建设要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四个特色。摆在首位的,正是科技。
在国家冰壶馆“冰立方”,可拆装的钢架和混凝土预制板组成支撑系统,通过科技手段对平整度和安装精度进行扫描跟踪,再完成制冰工作。
从“水立方”到“冰立方”的变身,10天就可以完成。
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疫情防控、体育展示等各个环节也随处体现着科技的魅力。
下一篇:没有了